"火樹銀花不夜天"。元宵佳節,多個城市再次陷入十面“霾”伏,引發人們對煙花爆竹的口誅筆伐。但e哥還是想說::“霾伏”難解,何必怨煙花?
PM2.5爆表、空氣重度污染、霧霾不時來襲……近期以來的惡劣天氣著實讓大家吃夠了苦頭,人人都恨不得吸上一口特供空氣。在此背景下,不明真相的煙花還仗著春節“為非作歹”,自然惹了眾怒,放煙花的市民也被“名正言順”地戴上了“嚴以待人,寬以律己”的帽子。
“美麗中國”需要每個人的參與,霧霾天氣少放鞭炮當然值得提倡。但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,煙火慶佳節的傳統持續了幾千年,為何到了今日,老百姓們放個鞭炮、點個煙火表達下喜慶的心情就成了“千夫所指”的事兒了呢?
e哥以為,霧霾難解,過分指責“幾撮不明真相的煙花”,未免有“打蒼蠅不打老虎”之嫌。君不見,個別地方政府為了GDP,依舊匆匆上馬高污染、高能耗項目?君不見,多少企業依舊重利輕義,走在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老路上?君不見,一些地方環保部門漫不經心地玩著“貓捉老鼠”的游戲,“不見棺材不掉淚”?
e哥覺得,直面霧霾危機,需要多管齊下,但更需要直面重點、難點的勇氣和魄力。
這個年終于過完了。在接下來的350天里,如果相關監管部門繼續對冒著濃煙的大煙囪“選擇性失明”,如果各地環保局長繼續對網友們的“邀請”置之不理甚至文過飾非,如果沒有“踏石有印,抓鐵留痕”的問責措施,那么,即便煙花銷聲匿跡,也告別不了“霾伏”。